《信仰—共青颂》
  • 发布人:xiongyajie
  • 时间:2018-03-30
  • 点击:772
  • 来源:

 围绕“共青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弘扬作为主题,紧扣当前形势,唱响“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共青精神,激励新一代建设者们抢抓新区机遇,坚持科教立市双创兴城,聚力新工业十年行动,做“富裕江西”的先行者、“美丽江西”的展示区、“幸福江西”的试验田,争当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第一篇章   信仰之火  (艰苦创业)  象征历史、艰苦、奋斗

第二篇章   信仰之路  (坚忍不拔)  象征出路、积极、发展

第三篇章   信仰之歌  (黄色共青)  象征科学、创新、阳光              第四篇章   信仰之光  (蓝色共青)  象征向上、向善、梦想

 

                                 

开场  拉黑大厅,大屏幕字体配低重音:共青城,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今天,让我们重温不平凡的青春历程,接受信仰的教育洗礼。

歌舞表演:《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阐述说明)以表演唱的形式来体现全国五湖四海的创业者来共青城共同奋斗的激情和热血。

 

第一篇章 信仰之火

主持人上场

1. 情景表演:《为信仰出发》

响应号召,追逐梦想。1955年,广大青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912日,上海团市委和上海市民主青年联合会接受陈家楼等发起的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倡议。经过层层挑选,上海团市委从1万多名报名者中挑选了1000多名有为青年进行分期培训,再从1000余名报名的待业青年、大学生、工人、店员、学徒、护士、郊区农民等中挑选出100名,组成了第一支上海青年志垦荒队。

大屏幕出现大上海的繁华

三个考验(冲突)

一腔热血经不经得起考验,主要描述与陈毅对话

阐述: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再现陈家楼当年写血书,与陈毅市长激昂请愿,生动的体现当年年轻人的信仰。

时间:一九五五年春  早晨730

地点: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市长办公室

人物:陈毅接见陈家楼等5

陈家楼:我们倡议上海青年组织起来去垦荒建设中国的共青城,为祖国分忧,为上海分担困难,变荒地为良田,用我们的热血建设我们的祖国。一万人开到边疆去垦荒,几年以后就是一座新城!

灯光转换,背景转换。(陈毅同志办公室)

陈毅(拿着血书,感动的慈祥的):“谁叫陈家楼?不怕得破伤风?

我马上要到中央去工作了。一定向党中央向毛主席汇报!你们决心那么大,不依赖国家救济,要为我们挑担子。我陈毅听了很高兴!我要赞扬你们!

全场换境(灯光、LED背景)

二是离别父母经不经得起考验,设计一个父女绝交的场景

62年前,王宝华瞒着家人到常熟区团委报名参加垦荒,是常熟区唯一选上的第一批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她没有告诉父母就去郊区参加华东团校学习班体验农村生活。本来是去北大荒的,后面安排来江西革命根据地。学习班结束后,王宝华回家迁户口办手续。她又瞒着爸妈,爬到阁楼上去偷户口本。拿到户口本后刚爬下楼梯,遇到爸爸正好从门口走进来问:“你拿户口本干吗?”他说:“没什么,居委会说要用一下户口本。”过了几天,父亲急匆匆地从外面跑进屋问户口怎么转出去啦?父亲这才知道女儿要去江西垦荒,父女绝交都拦不住。走的那一天,在上海火车站,父女俩抱头痛哭。上了火车,她从上海一路哭到杭州。

三是艰苦环境经不经得起考验,描述上海团校出发前培训等。

临行前,团市委组织大家到上海团校集中学习,体验生活,练习吃辣椒、挑糖泥。学习时,团校的老师告诉我们江西有“三怕”:一怕瘌痢头多;二怕野兔子多;三怕吃辣椒多。大家学着尝吃辣椒,满脸通红,有的额头冒汗。这“三怕”当时就吓倒了一些人,集中学习时有100多人,最后决定到江西去垦荒并上火车成行的只有98人。华东团校学习班上,上海团市委老师说如果有人不想去,现在还可以退出,但决定去,就一定不能当逃兵,不能给上海人丢脸!第一批垦荒队是火车头,到江西后要为江西建设出力,要在江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LED :上海团市委赠送的“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旗帜 (用红绸子做道具)用舞蹈表演来体现

全场换境(灯光、LED背景)画外音:19551015日,将团市委授予的锦旗挂在列车窗口上,宣誓永不退缩。“不怕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阻挡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怕边疆的风雪多少寒冷,也吹冷不透我们的劳动热情”。

 

2.“一封家书

舞台转换  陈家楼从县里挑回来一担日用品和信件,垦荒队员上场,“有我的信吗?”“我的,我的”大家七嘴八舌。家书描述刚到拖沟岭时的艰辛。灯光聚焦一个女孩子,边写边哭,把内容用同期声播出。特别是“我想家,我想妈妈,我要回家”。 大家互相鼓励,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周文英、副队长陈家楼组织大家开展活动,大家重新燃起干劲。有的父母一个星期内寄来了几封信。第一封信里说"有人回来了,你要想想自己怎么办?"第二封信写道:"我们已经替你在上海找好了对象,包你满意,你快回来吧!"第三封信说"我们为你在一家丝绸厂找到了工作,火速回上海!"一封信比一封信急,一封比一封严厉。"我就留在这里开拖拉机,我不能把当年的誓言变成谎言,上海团市委送的队旗还压在我的箱子底,我不能走!"。他毅然给家里写了一封留在共青的回信“我爱共青这个地方,不干出一番事业我绝不回上海,我不能当逃兵”,立志要把这建设成为小上海。

 

 

Led: 配合相应的图片

3.小品《题名共青社》

195511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至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团的工作时听说有一支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在江西,于是辗转千里专程赶来看望他们,有领导说条件太差,不方便,耀邦说年轻人从上海来江西农村,我们更要去看看他们。1129日,上面说有领导要来看望垦荒队员。上午大家像往常一样劳动,下午耀邦乘着铁道工程车来看我们,我们列队在火车道旁。大家很激动,后来才知道来的是胡耀邦书记。

甲: “胡耀邦书记来了,耀邦书记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托,来看望我们了。”

胡耀邦:看了垦荒队开的荒地、住的茅棚,询问了队员们的生活。耀邦同志问大家住这样的茅棚习惯不习惯

众:习惯。还有人回答,我们愿意永远住下去。

“茅棚万岁!”

胡耀邦:“茅棚只能三岁,可不能万岁!你们将来要建设得象在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才行!”

胡耀邦不让做县里专门挑来的肉鱼等熟食饭菜,说不要弄什么特殊的,你们平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县里派人挑来的菜就留到你们明后天招待周围的青年客人、邻居。大家只好和平常一样,煮点稀饭,吃的黑泥豆、萝卜干,一边手抓盐豆,一边拉家常。

画外音(开饭咯)(和垦荒队员们共进晚餐时,只有稀饭和黑泥豆,由于用竹筷夹不起黑泥豆,胡耀邦干脆放下筷子,伸手抓起来吃,大家说着笑着。)

乙:我们垦荒队还没有名字,耀邦书记帮我们取个名字吧。

胡耀邦:"好啊!叫什么呢?你们大部分都是团员,就叫共青社,好吗?"那就叫“共青社”吧。大家赶忙找来白纸,却没有毛笔,陈家楼急中生智,劈了一小段山竹当毛笔,在竹片前头绑团药棉送到胡耀邦面前,耀邦书记就用这支特殊的毛笔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40岁的胡耀邦坐在一群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间,笑着说:“将来你们要把这里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那天起,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

LED同步现实视频资料,同步显现共青社三个大字)

社员回忆:回忆起当年的会面,王宝华说:“感觉他就像个父亲一样,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才能不丢他的脸。”做饭最难的就是挑水,要翻过铁轨,上下好几个坡,下雨天,光着脚去挑水,只得用脚趾头紧紧的扣住地面,不小心就会"叭”的一声摔到地上不得不去装水重挑,为挑水,不知哭过多少回。 劳动时最怕夏天插秧水田里的蚂蝗叮上,吓得边叫边跑上田埂,手忙脚乱,却越弄叮得越紧,看到地上流的血就瘫在地上哭。

 

用舞蹈表现(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地。白天开荒,晚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乐的喧闹声打破了这里荒芜的寂静沉睡千年的土地惊醒了。烈火烧荒的燃爆声,劳动号子的呼喊声,垦荒队员追逐跳跃的欢歌声,汇成了一支壮美的青春交响曲,伴着这旋律跳动的是青年人一颗颗火热的心。)

 

第二篇章   信仰之路

 

4.情景表演:《坚守》

阐述:用情景表演的方式通过建设、搬迁垦殖场来表达通往信仰的路上有着不断的困难和坎坷,但是困难再多也改变不了最初的信仰。

舞台转换,用音乐舞蹈表现。

1955年10月18日,第一批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一行98人徒步沿着铁轨从铁路枕木上一步一步地跨过来,行进了大约两个多小时到了八里乡拖沟岭,心里凉了一大截,眼前一片荒凉,到处都是茅草。队长周文英说:“大家先把行李放下,男的到山上去砍树,女的去砍竹子。"晚上,新房子就盖好了,两根木头搭到两头,中间铺上床板,上面铺上稻草就成了床,床都是通铺,中间用一个竹篱笆隔一下就算是把男女宿舍分开。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茅棚和大上海之间的巨大反差还是让年轻人难以接受。

有天晚上当地干部在宿舍里教我们种地,忽然茅草屋外发出雷鸣般的声响,老表说可能是老虎来了,我当地干部,就叫我们拿好手电筒,一声令下,全部打开手电筒对着外面照,边照边唱歌,唱雄赳赳、气昂昂,唱《团结就是力量》,把老虎吓跑了。荒原土岗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迹罕至,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同大山一样朝垦荒队员压来,是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卷起背包回家,是当时许多人激烈斗争的一块心病。陌生的生活,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让从小在大都市里出生成长的青年人难以适应。耀邦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给共青社寄去了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台闹钟。他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时间:一九五九年

地点:共青垦殖场

人物:垦殖场的年轻人

舞台整场暗,定点光。有人背着行囊准备离开垦殖场,一批一批的垦荒人含着热泪离开了,留下无限的依恋和未酬的壮志离开了。

1959年夏天,一场特大洪水冲垮了围堤,即将收割的水稻冲了个精光,新建的家园也被冲毁。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县里同意垦荒队员回城安家,于是垦荒队的人员一下子走掉了一大半。

众人七嘴八舌:“怎么办啊”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好不容易攒的家底也没了”

停顿(伤感的气氛)

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共青城也刮起过"解散风""回城风"。大砍垦殖场的恶风说垦殖场是“啃吃场”,是“假全民真复辟”,是“窝藏牛鬼蛇神的防空洞”,一下子把全省的垦殖场砍掉了一多半,共青垦殖场也在被解散之列,停发了工资和口粮,职工可以投亲靠友,自谋生路,也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青年们接连开了三天三夜会,以于维忠、周承立、陈国祥等为代表的老垦荒队员和十几年来陆续来场的400多名来自十几个省100多个县的青年决定留下来,在南湖重建,坚决干下去。没有资金,大家把十几年来积存下来的一点钱拿出来,凑了4000多元,救了燃眉之急。职工们去捕鱼捉鳖,一人一天能捕百多斤;那年还养了鸭子,把鸭子加工成板鸭,当年生存了11万只板鸭,赢利9万多元,到了1971年,共青垦殖场就开始有个样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同志被“打倒”,有人说共青社是胡耀邦树的黑典型。那年,于维忠父亲突然去世,家里催着他这位长子赶紧回上海顶替父亲工作。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回到上海后,卖掉了家里的房子,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把母亲和弟弟妹妹都接到了共青。(LED同步搬迁的艰辛)。他说,“我们的根在共青城。真正的开拓者,要敢于面对痛苦和委屈,向着信仰继续前行。。。”

其他人:我留下、我留下……

画外音(留下的不相信没有路。他们坚持要找到通往理想的路,通往幸福的路,通往信仰之光的路!)

舞台转换,灯光、LED转换。背景音乐激昂。

 

5.情景舞蹈《鸭司令的传奇》

将荒地建成现代化城市,成为一代代垦荒人共同的奋斗目标。16岁的蒋仲平从安徽来江西,随继父赶着鸭群在鄱阳湖上飘荡,风里来雨里去,饱一餐饿一顿倒也磨炼出一副钢筋铁骨,下湖捕过鱼,干过出纳、会计,当过林业队苗圃技术员和林业队长,1964年共青垦殖场派他带队到九江外贸学习板鸭加工技术回来后就做起了头刀师傅。19697月,有关部门下令场社分家,老场让给了当地的金湖公社,共青社分出来搬迁到更加荒凉偏僻的南湖。十几年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家底大部分被无偿划拨给了金湖公社,共青社只分到几台破旧的拖拉机和板鸭生产加工设备,还有“共青社”的铁皮牌子。板鸭厂的团支部书记蒋仲平组织团员和青年成立了突击队,驾着自扎的木排和小船,十个昼夜,顶风战浪,搬迁厂址;洪水决堤,一夜之间南湖变成了汪洋,蒋仲平带头下水摸出他们千辛万苦拆运来的被洪水吞没的三万块砖。文革期间,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很快达到年产十万只的能力。

板鸭厂成功了,但几万斤鸭毛白白浪费了,如果把鸭绒制成衣服,那利润就更高了。1971年,蒋仲平和下放干部端木家榕来到长沙羽绒厂考察学习,回来后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黄土坡上竖起了“小炮楼”——一幢两层楼高的分毛机(鸭绒加工车间)。没有洗毛机和烘干机,就把分好的羽绒装进纱布袋里用手在水里洗,把洗好的羽绒放在铁锅的铁丝篦子上用炭火烘干;当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布怎么做衣服? 没有布——国家没有给他们生产任务,不调拨给布匹,就把自己家里的布票拿出来,你家三尺我家五尺,你家一丈我家两丈;也没有缝纫机,又把自己家的缝纫机搬到厂房里,就靠这三二十丈布、十二台缝纫机,制出了自己第一批羽绒制品,终于加工出湖蓝府绸鸭绒背心100多件,当时引起轰动。此后,又和上海飞达羽绒厂合作,挤进上海市场,面向三北(华北、东北、西北),逐步风靡全国,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共青垦殖场羽绒厂成了整个垦殖场的摇钱树,让中国的"鸭鸭"成为世界的朋友。   

共青人凭着坚定执著的信念,艰苦创业的精神踏浪而歌,做没有人做过的事,闯没有人走过的路,逐步并入南湖共大、米粮铺、金湖、江益、苏家垱、泽泉,区域空间逐步扩大。1992年江西打造昌九工业走廊点爆全国,处于昌九工业走廊中段的共青开发开放区步入工业大发展阶段。共青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机勃勃、繁荣富裕的共青城,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的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创举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出息的中国当代青年,都应该悟出一个不朽的真理:中国青年的光明前途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

6.情景表演《向耀邦同志汇报》

阐述:用双表演区加场景交替转换来整体表现耀邦书记再为共青题名。

共青人都记得,耀邦同志为青年们题写了“共青社”的社名,当时叮嘱大家要“多想办法,战胜困难,把共青社办好”,大家也始终记得耀邦同志的教诲,把做好工作作为对耀邦同志期望的回答,几乎每年都向耀邦同志报告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和建设情况。1969年林彪在江西的代理人程世清勒令解散共青垦殖场,共青人就偷偷地把牌子扛上搬到了南湖滩,共青的牌子没处挂,就把它挂到显眼的电线杆上。新老垦荒队员继续发扬共青青神,没有动摇“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做祖国的好儿女”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经历过三次搬迁、三次开荒、三次住茅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青的事业发展得更快,“共青社”变成了农工商综合协调发展的共青垦殖场。全场粮食总产量从1973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26%;宜林山地1500亩全部造林;宜渔水面500亩已经全部养鱼;板鸭厂、羽绒厂、机械厂等场办工业发展得更快,职工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地富裕起来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78926日,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耀邦同志在北京听取了共青垦殖场的创业情况汇报,耀邦听说共青社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而且发展的这么快,真是个奇迹,当即提笔写下了“共青垦殖场”这个新名字。

 

第三篇章   信仰之歌

7.总书记来共青了

19841212日上午,耀邦同志一行乘着大型旅行车冒雨进了共青城。“耀邦同志到共青来了! ”的喜讯迅速传遍了共青垦殖场的大街小巷。总书记详细地询问了场内生产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情况,站在共青羽绒厂六层大楼顶上,眺望远处的鄱阳湖和共青垦殖场的水网、森林、建筑,参观了共青的展览厅。老垦荒队员、场党委书记于维忠对耀邦说:“这次我们想请您给我们写个共青城的名,共青城是我们发展的方向。”耀邦同志听了说“这个好商量”,午餐前在茶山宾馆挥笔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耀邦同志和老垦荒队员共进午餐,29年前,大家记得到共青吃的是稀饭和盐豆,今天的餐桌上有从鄱阳湖捞上来的鲜嫩鳜鱼和池塘里取来的大鲫鱼,共青自己产的板鸭、鸭杂更有特色,桌上还摆着共青自产的猕猴桃酒和用瘦肉型猪肉包的蒸饺。耀邦同志是我们党的总书记,而在共青人的眼目和心灵中,他是位慈祥可爱的长者和老朋友。他问:“是上海好还是共青城好? ”老垦荒队员抢着回答说:“共青城好,我们这里都快成小上海啦。”他问:“这里还有多少老垦荒队员?”此时距离垦殖场初创已经过去了29年,还有17位老队员在。胡耀邦说:“那好,把17名同志都请来,我们合个影。17个加上我一个,共18人,18棵老松!我们是垦友(垦荒之友),是棚友,茅棚的棚。”这次耀邦同志在于维忠的笔记本上写下“有志者事竟成”,在团委书记顾玉良的笔记本上写着“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顾玉良说:“我们一定不辜负耀邦同志的期望!”。 1984年,共青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把昔日的沼泽荒滩改造、建设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工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城镇,产值达60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羽绒厂,有自己的商业区、企业群落和一整套文化教育设施,人口发展到8000余人,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

8.魂归共青城

一段忧伤的音乐

胡耀邦曾三次到共青,前两次是鼓励青年开荒创业,第三次则是安息于此,成为这座城市永久的一员。“现在耀邦就是共青城的一名成员了,你们怀念他,他也会记住你们。祝共青城的事业兴旺发达!”

1989415日,胡耀邦病逝的消息传来,让正在庆祝鸭鸭集团(原羽绒厂)成立的共青城陷入悲痛之中。此时已经是垦殖场党委书记的首批垦荒队员于维忠等四名代表连夜进京吊唁。

昌北机场广播播音:共青垦殖场的同志请速回南昌。共青人思念耀邦,赶往北京,大不了重新开荒放鸭办厂。

江西,那是他少年参加革命,也是他当团中央书记时支持共青人垦荒、开创事业的地方,与共青人的感情很深。把耀邦同志的骨灰安葬到我们共青城,是我们共青人的莫大光荣。中央拿钱我们办,不拿钱我们也办,还要办好。

耀邦生前最怕侵占群众利益,最终,陵园选定了鄱阳湖畔的富华山,寓意耀邦同志的一生追求——富我中华。 “老垦”们记住了这个嘱托。为了让胡耀邦不至于寂寞,他们在陵园里种植了98棵柏树,作为98位队员的代表守卫着。有几位垦荒队员逝世后并没有葬回故乡上海,而是留在了共青城公墓,陪伴着“垦友”胡耀邦,在骨灰安葬仪式上接过胡耀邦遗像的于维忠就是其中一员。

 

9.歌舞《共青城的思念》

LED视频播放当年耀邦总书记来共青,题词等情景,来让大家感受来自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力量,感受信仰带给我们的力量,也体现共青城对胡耀邦同志的思念、缅怀之情。

 

ͼƬ20.png

ͼƬ2.png

 

第四篇章   信仰之光

10.《设立共青城市》

阐述:用LED播放全程航拍共青城的视频展现共青城市的壮美

LED播放来访、视察共青城的国家领导人(以体现国家、党和各级领导对共青城的支持)

共青城设市以前一直是开发区的帽子、企业的身子、县区的担子。由于体制不顺等原因,又不沿江、不近城,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债务多、包袱重,共青城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艰苦创业,负重奋进……

但是,先后有9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领导亲临共青视察。胡锦涛视察时指出: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温家宝两次视察共青城,指出共青城是个特别有意义的地方,要建设好、管理好;李克强视察共青城时指出,要继续大力支持共青城的发展。李源潮寄语共青城要成为中国青年创业创新的一面旗帜,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鹿心社要求把共青城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升级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统筹发展的示范区。20088月,江西省委作出全力支持共青城发展的重大决策,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团中央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省直30多个厅局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常态化协调解决发展难题。支持共青城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十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各成员单位对共青城,不论是大事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不论是急事缓事都当作急事来办,不论是份内份外的事都当作份内的事来办,全力以赴支持共青城发展。

20101228日,共青城市正式挂牌成立,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老垦荒队员回来参加设市仪式。鄱阳湖畔共青城市,传奇大地,史典辉煌。市域总面积380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辖231街道办事处,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镌刻着历史的光荣;这是一座崭新的城市,书写着新时代的新辉煌。一座充满朝气的现代化共青城市正在崛起、发展和壮大。老垦荒队员:“从以前的沼泽荒地到现在的鸟语花香,从以前的人迹罕至到现在的高楼林立,这都是信仰的力量啊,有了信仰之光引领我们,再加上老一辈的团结一致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和谐共青城。”

主持人:我们新一代共青人要传承共青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共青城。

11.重回共青  垦荒精神薪火相传

舞台转换(LED转换珍珠湖公园图片,灯光明亮)

时间:周末

地点:珍珠湖公园、南湖大桥、鸭鸭股份公司生产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垦荒队员都相继成为了生产骨干,技术专家,也有不少队员走上了领导岗位。是垦荒的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丰富了他们的经验;是垦荒精神,重塑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从当年那么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坚持下来,得益于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对建设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信心!

老垦荒队员孙树良经常骑着电动车巡游共青城,南湖大桥对面就是科教城(大学城),当年桥边的石岗小围堤内就是老垦荒队员倪新华等抽水捕鱼的好地方,年年整船的鱼运往德安销售。

工业园区鸭鸭股份公司生产基地北侧就是原来共青社的原址,高速公路依社而建,金湖原垦殖场旧址旁就是昌九快速道,弹指一挥间,敢叫日月换新天。

人物:老垦荒英雄,年轻人,广场舞大妈,以及锻炼游玩的人群

舞台上营造出一片和谐的周末场景。

背景音乐响起欢笑声,锻炼声。。。。。。一派和谐幸福、安居乐业的景象跃然眼前!

大家畅谈现如今的美好生活。共青城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弘扬共青精神,抢抓新区机遇,“开放走在最前沿、服务抢占制高点、产业聚集中高端、城市创建绿富美”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活力共青、实力共青、美丽共青、幸福共青,实现“打造鄱湖明珠、率先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

画面展示共青城市景色,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科教立市、双创兴城新目标,创建国家高新区,新一代的共青人将共青精神铭记在心。

 

12.舞蹈《迎风飘扬的旗》

阐述:用舞蹈的形式(LED,舞台灯光配合)表达垦荒一代的辛苦付出,和新一代创业人的改革创新,都离不了党和国家的支持,离不了信仰之光指引和感召。

舞台灯光慢慢收掉,整场变暗。留追光给主线人物

共青人是实践志愿者行动的先驱,时代更加强烈地呼唤着发扬光大共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2009年开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每年来到共青城开展志愿服务,用自己的青春为共青城的发展谱写新的乐章。共青城的发展吸引了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是青年人最向往的地方,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青年城。“让我们唱一首颂歌给国家,给党,给我们的共青城”衔接结束共青颂

 

大合唱《共青颂》

阐述:体现所有共青人在信仰之光的感召下团结一致,传承共青精神,努力开创美好的明天。

共青城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孕育出的熠熠闪光的财富----垦荒精神“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进取”感染着全国青年,“共青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