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公教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学术讲座
日期:2025-04-08  作者:孙章杰 来源:公教部  浏览量:97

2025年4月8日星期二下午,由共青科技职业学院公教部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学术讲座在博学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公教部主任刘素华主持,全体公教部老师以及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

一、讲座基本情况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陈俊秀担任主讲人。陈俊秀教授在学术领域成果丰硕,是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入选多项人才工程,并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优秀博士专项资助。

二、主讲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1. 大体量带来大能量  古代中国之富有,古代中国之强,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地理体量--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其他古文化领地面积总和的几十倍传承体量--人口:先秦两千多万,西汉末年六千万,唐朝八千万,北宋破亿,明万历年达两亿,清道光达四亿 。视野宏阔,中华文化从起点上就对自己的空间幅度有充分自觉,这种空间幅度转化成心理幅度,海纳百川,和而不同。自我调适,上层:用儒家思想来治国,用法家的思想来惩戒,用释家和道家的思想来做适当的调节。百姓: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灵活手段。孔子往前走,老子往回走,庄子自由的走,慧能没有走。

2.内循环带来低损耗  地理阻隔:地球上最密集、最险峻的高峰和高原,难以穿越的沙漠和针叶林,古代航海技术无法战胜的茫茫大海。中华文化的本性:“尚武”& 协和万邦,中华文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约束了它的向外扩张。”-----【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

3.求一统带来四海同  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统一,各地各民族地理环境、生产水平、文明程度等各不相同,要实现“一统”,必然“多元”。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百家杂用,多元共存”)。伟大的同化力,“大一统”&“有容乃大”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同化吸收了外族文化中的有益营养,使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4.惯有序带来行自觉 《易经》对于秩序的构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周易·序卦传》。“家庭”&“朝廷",中华文化的礼仪秩序构建以“家庭”为基础。至于朝廷秩序的建立,利用家庭的秩序惯性,把它进行放大、外移、扩散,直接就从“修身、齐家”转向了“治国”和“平天下”。家庭秩序(排演强化)朝廷秩序(坚韧可续)中国秩序(千年未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关系

1.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道路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了中国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党的创新理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和文化自信。

2.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价值和智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重要源泉。中国精神中的爱国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精神相呼应。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也是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力量则体现在传统文化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上,这种力量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讲座反响

参加讲座的全体公教部老师和部分学生都表示受益匪浅。老师们认为这次讲座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们也表示通过讲座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123.jpg

此次讲座由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陈俊秀主讲,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讲座深入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大特性,阐述了其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与党的创新理论的紧密联系。全体公教部老师和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收藏本页